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24章 三个爹的奋斗  (第3/4页)
尚北下面的乡镇,一个在尚北市内,都是开中医诊所的。    而且,名声在外,生意很好。    可是,生意再好也架住不齐国君一年就给60万的开价啊!    更架不住他天天就长在诊所里一样,软磨硬泡。    老头儿实在是拿齐国君没办法,你说你也四五十岁的人了,怎么就.....    最后只好答应下来。    其实,钱不钱的,这两老爷子还真不太在意,只是说明了新药厂老板的诚意,看到了重建药厂的决心。    更重要的,还是俩个老爷子对药厂是有感情的。    当年,就是他们几个建国之初的大学生和中医世家弟子,从南方被国家安排到了东北建设大后方。    啃着馒头,就着白菜汤,窝在一间集体宿舍里,你一言我一语的,推出了药厂的几种招牌药。    说句托大的话,要是没有他们几个,也就没有现在的尚北药厂。    后来,又都在尚北扎了根安了家,对药厂的感情,一般人理解不了。    有一个叫邹远驰的的老爷子,退下来的时候是药厂副厂长,他甚至能把药厂一千多个职工的名字都记下来。也盼着药厂能起死回生,给那一千多职工一个交代。    要知道,当年药厂逐渐没落,工人们几乎没得到什么补偿。从开始的拖发工资,停发奖金,到无薪休假,再到千把块钱就买断了工龄,从此自谋生路。    职工们在厂子里干了半辈子,最后落得那么一点点补偿,邹远驰觉得自己是有责任。    所以,当齐国君找上门的时候,他其实就心动了。    等到齐国君开出价来,天天来求,日日来报道,他就知道,这几个新老板是要干实事儿的人。    所以,也就同意回厂了。    只是把唐成刚心疼坏了,120万一年,就找回来两人.....    虽然不用马上掏钱吧,可是,老齐你是真狠啊!    这可是98年啊,60万的年薪,绝对是个天价了。    最后,唐成刚就一句话,“国君啊,干的漂亮!接着找,接着砸!”    唐成刚越来越发现,把齐国君和吴连拉到身边,实在太正确了。    老哥仨的性格实在太互补了,就比如请这两老爷子,如果是唐成刚或者吴连山去,两人都精于算计,即便开价,也要瞻前顾后,绝对没齐国君这么野,上来就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天价。    那两老爷子,也不见得就能回来。    也就齐国君,别看人老实,可是发起狠来,魄力也是嗷嗷。    “还有仨,你要能把那仨也叫回来,我就服你!”    那三个老技术员都在外地,一个在省城,已经是省城中医院的镇院之宝了。另外两个更远,在南方的两个药厂,也是身居要职。    其实,唐成刚也就是逗着玩,有这两就不错了,你还真能全请回来?    可是没想到,齐国君还真就是这么打算的。    “明天给我买车票,我先去重庆。”    重庆那个和邹远驰有私交,现在还有联系,也是最有可能找回来的。    唐成刚:“......”    吴连山:“......”    “你真去啊?”    却闻齐国君皱眉道:“其实最难搞,也最重要的那个,是省城的马老头儿!”    “人家在省中医院被供着,子女也都离开了尚北,在省城工作。想请回来,难啊!”    唐、吴老哥俩对视一眼,有点没看明白,为啥老齐说难的时候,眼珠子直放光呢?    ......    只能说,人就得逼一逼,齐国君还是原来的那个老实人,只是干厂子彻底把他的潜能激发了出来。    第二天,齐国君真的坐上火车,奔重庆去了。    这边,唐成刚和吴连山也忙的脚打后脑勺。    崔玉敏虽说整天在厂子里帮忙,但也帮不上什么大忙。唐成刚不让她参与管理上的事儿,财务的事更是不能碰。    这是规矩,也是底限。    尽管崔妈不是那种找事儿的人,可是三家有共识,女人不能掺合进来,否则早晚出乱子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